Thursday, July 31, 2008























中密度纤维板产业- 在亚洲市场所经历的机遇和困境
让符策勤先生告诉你:


"中密度纤维板在过去十年间如何经历三起三落"(2002)


中密度纤维板(MDF)是在十年前开始入亚洲木制品(板材)工业的。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新型材料,应用于家具制造业等木制品需求产业,起初被理解成“纸质夹板”。回顾过去,这种环保型的材料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三起三落!MDF的主要市场集中在: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及中东。最主要的供应商来自:东南亚、澳大利亚、纽西兰及其它一些地区(美国、欧洲、韩国、日本及中国等)。

第一次需求高潮——环境保护的需求
第一次需求高潮发生在1990年早期,首先发生在对热带阔叶树的环保问题。因为控制了砍伐数量使得木皮贴面紧缺,从而早成夹板价格猛长。这种情况下迫使使用者去寻找新的可供选择的材料,而MDF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结果就显而易见了!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当地有限的供应量,(及先进技术的不断导入)很快引发了MDF产业成形初期的第一次需求高潮。“良好的市场前景、简单的加工工艺、变化多端的设计” ——是卖家冲击表面贴有高价木皮的夹板的遇具竞争力的市场销售热点!在MDF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设备和设计使之适合市场的需要!当时18mm的厚板离岸价是 USD300/M3,完全是卖方市场。购买者是“求着”厂家买货。在这种利好情况驱使下,很多投资者在东南亚、澳大利亚、纽西兰和中国投资建厂。
第一次需求低潮——MDF供过于求
到处都有竞争,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道理,尤其是当人们看到MDF所取得的丰厚利润。同其它地区一样,源源不断的在亚洲投资开厂,在经历了一个高峰之后,90年代中期(1995-1996),价格渐渐回落至USD200/M3。厂家们不得不控制和降低产量来保持同买方市场的需求一致。从而进入了第一个低潮时期。当市场卖主通过“试车板系列”抢占市场使得价格持续下调时,情况变的更糟了!到1996年年底已经跌破USD200/M3的心理价位达到USD190/M3。卖家开始寻求能开发使用MDF的新途径。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卖主没有进行实施的市场分析,仅根据经销商提供的信息采取下调价格维持销售的策略。这就形成了买方 — 买家开始挑剔贸易条款,迟迟不开信用证,不断要求降价并且一次只下一个月的订单,以上种种迹象表明“MDF” 供大于求,在MDF产业持续发展五年之后出现了第一次低潮!
第二次需求低潮——亚洲金融危机
经历了1996年的危机之后仅一年之隔,1997年由世界流通商引发的于当年第三季度首先开始于泰国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危及MDF产业使之又进入了第二个低潮期。东南亚供应商的出口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泰国货币首先贬值。MDF的价格一落千丈。除了流通汇率的变化外,MDF自身的价格也成为业内一个关注的焦点。
马来西亚作为最大的亚洲供应商也加入了因货币贬值带来的优势竞争。你认为印度尼西亚卖方会“甘于寂寞”嘛?当然不会!他们甚至不惜多次降价来维持其“市场份额和扩大出口” 。此刻的市场完全处于极度无序的“混战”阶段。价格降到了历史以来的最低点;USD140/M3!不可思议!澳大利亚,及美国的周期性的供应商只得无奈的放弃亚洲市场一段时间。“USD140/M3,人们不感兴趣!” 在接下来的1998年,是买方有充足的逃选空间 —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购买!同时采取“观望”的态度,而不是过早下单。他们的库存量在减少。
第二次需求高潮——库存量不足及需求量的持续增长
这就是所谓的“漏餐”危机。如果你没有吃早餐,再跳过午餐但是不管怎么样你始终都要吃东西 — 不难想象吧?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市场不可能储存充足的货物;同时伴随着欧洲用于复合地板的HDF(高密度纤维板)需求量的不断上升,亚洲的供应商发现了欧洲“新的”阶段性的市场。很快的这些机会就涌向了他们。亚洲的买家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已增购“开胃食品”和“甜点”— 很诚挚的开始排起长队下单,等候他们的“晚餐”。他们常常追着(卖家)要下订单。到1998年晚些时候,供应商们决定调高价格来缓解货币贬值厂商进口生产成本提高的压力。买方反对价格上涨并一同进行抑制,双方进入拉锯战。终于在1999年年初,农历新年以后,买方开始焦急,材料紧缺。过完年,市场又恢复“供小于求”。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美国国内(家具业)旺盛的需求造成的。订单、LC雪花般铺天盖地涌向卖方,因为所有的买方都希望他们能及时收到材料来完成美国的家具市场的出口订单。疯狂的竞争是买方提前下3-6个月的订单,从而也导致了超常规库存。价格再次攀升至USD180/M3。1999年第二次需求高潮将被载入MDF的发展史册。令买方感到满足其交货因此而导致订单的丢失。进口商仍态度僵硬,拒绝接受价格的上涨并要求谈判解决问题。厂方没有耐心等待进口商的决定,而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仍旧坚持每隔2-3个月上调USD5-10/M3。
1999-2000年,价格已经突破USD200/M3的最高界线(心理承受价),并在这个标准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卖方有选择客户的充分空间。买方在交货期和价格上疲于奔命。代理商是买方和卖方的桥梁,他对价格的上下波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想当然的成为双方的调解者。那些忽略代理商作用的很快被挤出MSD行业。
第三次需求低潮——美国经济衰退
警报响起来了!所有事物的规律都是有起有落 — MDF产业也在遵循这一规律。再取得一段时间的丰硕利润后,美国国内经济开始衰退。2000年年末,所有低迷的迹象表明开始影响到MDF行业。家具厂的订单被大量削减,东南亚和中国的MDF制造商的仓库里货物堆积如山,材料随手可行。坏涨比例不断上升。价格又回落到USD150/M3,买方市场又一次在亚洲形成。卖方开始了新一轮的价格竞争及开始组织上市并且想方设法的采用不同的销售方法来维持其基本客户和基本需求量。LC又被延期,卖方市场的仓库堆满了库存。开始了新一轮的价格竞争。这就是第三次低潮!然而这也是厂家对其经销商和客户的一次忠诚度的考验。这次的低潮又为MDF在木制品行业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和方向!客户因为价格的低廉数量猛增。
第三次需求高潮——库存的不足和需求的增加
经过一年的不景气,到2001年12月为止整个行业跌入最低谷同时也在等待机会进行反弹!反弹!时隔2年以后再次发生了“漏餐”现象。在“911事件”以前,业内人士对2002年的市场持乐观态度。经历了这次恐怖事件后,市场前景扑朔迷离。人们都在疑虑:是该乐观还是应该悲观呢?两个月过去了,美国的家具公司仍旧在下订单,(家具制造商)再次活跃起来,从而也带动了材料市场。韩国国内需求的增加使之再次允许进口马来西亚的产品。价格有上涨趋势。同时,中国对走私产品的严厉打击使得国内同类产品储备急剧下降!追加订单是迫在眉睫。东南亚地区的连续降雨,大大影响了橡胶木的生长周期,在持续的两个月雨季中橡胶木开采量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从而使生产厂家产量下滑。有些工厂甚至三个星期没有原材料上线。客户们都在为他们自己的交货期极度担忧。有一家东南亚的工厂甚至还发生了一起火灾。这就使得原本就紧张的市场更陷入了危机!澳大利亚了民国因内需求旺盛而削减了对亚洲的出口。所有这些都是促进卖方市场的积极因素,价格杠杆再次发挥作用使价格趋于平衡。
第三次的高潮,MDF行业价格上涨,供求趋于平衡。2002年第一季度,亚洲没有特明显新厂设立增加产量应付需求上升。这次利好情况能维持多久,六个月, 十二个月或是更长?
具有市场洞察力的商家如:企业策划者、进口商,买家都应该很客观的科学的分析过去十年间MDF产业的风云变幻。在这三起三落的过程中提供宝贵的策略性资料!看一看这一波是否能摸高到USD200/M3水平!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