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小鸟,嗷嗷待哺; 今日小鸟,展翅蓝天; 飞越东方,情谊中华; 时光展转,处变迎新; 人生启蒙,惺惺相惜! 符策勤 Neil Foo 亚洲人造板,2006年怎么样打造? - 中国大而不强,东南亚强而又缺 时隔一年,没有写关于人造板的动态,只因为被中国人造板的不按理出牌的企业行为给愣住了。 中国人造板在这两年搞的很红火,沸沸扬扬的上了不少的新设备,而且还是最新的技术,技压传统东南亚的设备,一般产能都大上2—3倍,一条生产线年产能可大至20—30万立方米。 中国企业的心态除了追求利益与打造财富,也在场上竞技,展示我家的设备是世上最先进的,最大规模的等等比富行为。因此,有了投资,有了规模,有了大量的产品不停的挤出,营销部也得承担此排山倒海的“产压”。 因此很多中密度板厂商一路以来都与强化地板挂上钩,近来强化地板把高密度板(中密度的产品延伸)的需求推上极点,使人造板的企业人士不立刻追加设备或新工厂来满足供需之差,大伙儿也上线了,营销部也得上到前线。 体验强化地板的经历,人们上了宝贵的一课,也就是中国内需市场再大再好,最终的结局是大家杀的遍地鳞伤,失去了应有的产品与企业价值,为了削价把产品素质拉下马,企业利润剥了一层一层的皮,都只为了拉长在市场上的生命力。 有了前车之鉴,新的中密度企业在还没有全面达到设计产能之前已迫不及待的往外销搞动作,在还没有认识到外销市场的运作,销售部已向越南、中东市场伸出触角,北越河内市场与中东迪拜以USD170—190到岸价交货(当时市场价是越南USD195与中东USD240为市价)此举是为了避开中国将来在内需市场上的残酷的竞争(吸取强化地板经验),但此翻有种不按理出牌的企业行为干扰了外销市场定律,一般在生产还没达饱和之前,照理应把生产率、品质、质量营销人员的素质产品提升到国际水平,才向外进军。难怪这些年来国际间对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让人有种误解,小工厂、小企业的文化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但人造板都是大企业在运作,为何不站好脚步,再向世人展现呢?更何况,大型产能设备不见得一定能达到生产饱和,因为林产业大量缺乏材料资源,这都是行业的最大问题与长期发展的绊脚石。虽然人造林成为人们的策略性谈话,但实际操作并不能应付近两年的庞大设备的投入。 另一个事实,在全中国450条大小生产线中,有大部分的工厂是利用各种木工业原料、混合树种,连皮带土渗入制造人造板,在这种情况下,哪有MADE BY PREMIUM ,CHINA中国优质制造可言呢?其实中国内需也得以吸收现实的产量而不是以产能做根基,虽然有一千万立方米的产能设计,但真正的产量不是人们所预期的,何必操之过急? 世界人造板的共同隐忧是缺少资源。传统的东南亚供应商在这十年的扩展下,也面对一样的困境。因此区域利用橡胶木为主要材料,但世界的橡胶价格继续看涨与拥有稳定的趋势,很多的橡胶林林主不愿意把生金蛋的橡胶树砍伐转卖成经济效益较低而且一次性的材料方式出售于人造板行业。 而且,很多东南亚的橡胶林在近三十年已砍伐翻种棕榈树,究其因棕榈油的市价与供需求非常稳定,加上管理比橡胶林来的简化与制度化,林主有十之八九都转向棕榈树大量翻种,合乎逻辑,哪来持续性的橡胶木供应呢? 上游材料出现紧缩供应,工厂尽可能加强管理,提高附加价值,不是为产能设计而奔波或比富。那边厢片面的市场学说是人造板将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在真正分析上游的实际情况,用户在其长期的策略应投多点心思来分析品质、实际产量、持续性质在买家行为等等的选择,而不是光看产能。投资的力度,实际了解上游资源是最站脚的了。 更何况,东南亚人造板企业已投入了刨花板新生产线,在2005年将是大洗牌的一年。在综观中密度经历过的90年代的三起三落,21世纪初是中国中密度板投入竞技的重要时刻。刨花板在90年代的舒适状态,在2005年以后,将是抢资源的年份——材料、产能、市场、附加价值等等。对高竞技的亚洲市场总的来说,用户在中密度板要分类、刨花板有多选择的策略下多加工夫! |
Thursday, July 31, 2008
2004年亚洲中纤板 – 两中市场将是怎庅样的一年 ? 2003年是滄海桑田之年, 伊拉克之戰, SARS肆虐打乱了原先看好的亚洲两中 (中国与中东) 的中纤板市场. 一般, 年初是中纤板翩翩起舞的季度, 但国际间的风起云涌, 把中纤板的FOB价位从USD175打壓至USD155每立方米. 主要是欧, 美对傢俱的需求放缓, 直接対板材料的需求減量. 自97年风暴以来, 这一次也是历史性谷底之一. 还好, 亚洲各中纤板廠商虽得遭到赔本的再次考验, 不至於就此倒下, 她们畢竟身经百戦, 历经过十年来的”三起三落”. 很多行家曾说过不可能在中国设廠的論调. 自从有了人造林之概念, 它推翻了很多人的淺见. 中国国産板在多事之年粉默登场, 而且掷地有声. 她有如困獣猶鬥, 加入戦圍爭着中国内销市场. 其中华南地区廠商还胆粗粗的剃外销市场眼睸, 报价FOB USD140 每立方米, 叫您怕未 ? 此舉使进口商, 亚洲廠商哗然一片. 中国国産板似乎真的来了 ! 他们拥有設計產能每年八百万立方米之多, 佔亜太平洋区的五成的産能, 而且廠數有160家左右. 60家拥有超过每年五万立方米的産能设備綫. 然而, 经过实查暗访, 中国国産板佔以其大为名, 还说不上强. 经剖析, 以进口品赁水平为准(表面处理, 密度, 色赁, 雜子份量比重, 规格延寸, 整体品赁稳定性等等), 国産板僅有不超过五家拥有国际品赁水平. 而且, 此五家的单子已接到爆焩. 其餘工廠的品赁落差歸就于原材料与管理因素. 全方位的中国国産板势力估计只有在三至五年以後才见真章. 市场方面, 2004年广东省是傢俱业的主力市场与”成长区”. 此地区巳扩廠的台资, 港资工廠将更極積的开拓欧, 美, 日本与其他市场, 将盡全力争回2003上半年失去的生意额. 尤其美国这方面, 近两年来中国傢俱出口至美国还是不斷的顯著成長以至美方本土工廠被Made in China逐一逃汰. 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将繼续啓动中国内销建材市场, 尤其华东以北的国產板将獲益不淺. 在这篇搞截止时, 中纤板巳反弹至USD170 每立方米. 若芒刺真的离背, 国际间不再發生大事件, 中纤板的需求量将繼续上升. 况且, 2003年底, 东南亜因周年雨季巳減少了市场供应量, 有者出现近一个月斷供的情况.原材料也出现近五成的成本高涨和胶水調升使中纤板的单价調涨势在必行. 在需求, 成本, 短期性供应紧缩将循环性的使供需趋于平衡水平.而且还会出现”繁忙时刻”的市场缺货或供应紧堋现象. 根拮技术性分析经验, 进入2004上半年, 单价预期摸高USD175 – USD180 每立方米. 亜洲中纤板的另一中 - 中东市场依然只買不做的石油国市场.而且, 中东市场是捨刨花板, 独爱中纤板的奇異土地. 2003年东欧与南美洲中纤板大势进军此地. 其産品密度结構有異于传统的东南亜板, 用戶渐渐的对其优缺点更了解. 东欧廠商因地理行势上的考量, 还是比較喜爱这塊対供应步商只講量不谈利的大胃口市场. 比較中国, 欧洲廠商更爱此中 ! 雖受欧元强化的影響, 量產是最选进中纤板生產工艺的企业成功的先决條件之一. 欧洲廠商以其龐大设備的基礎, 她们不会轻易放棄这消化極大的回教聖地. 纽澳廠商也与阿拉伯人打交道. 在2003年, 纽澳廠商曾在非典与日本市场低潮期与阿拉伯人开始互相憐爱. 有大部份来自纽澳廠商的传统市场( 日本与纽澳本土) 的馀量, 試销于此地. 阿拉伯用戶又多了一个选擇. 廠商爱中东, 因它屬于量産廠商的倾销地. 尤其拥有二、三十万立方米的大廠商视中东市场为其倾销地之一. 不只如此, 不规格尸寸货品与悄微劣赁品, 中东市场也是中纤板的汙生品所要找的食道. 因非典时期过去, 中国傢俱与其他行业廠商”争着出货”. 短时间, 货櫃的需求至欧美颩升. 水涨船高, 櫃费, 运费跟着升. 周边成本增加, 只要货品出得順利,中国廠商还是願意配合运输费的变化. 这样一来, 船務业倾向于中国交更多櫃子. 这可害惨了中东. 在2003年最後的两季, 中东出现缺船位与櫃子的問题. 这种非常规现象将影嚮供需流程的 正常运作. 中东人因运输課题所面对的缺货情况, 対中纤板的求渴更極. 2003年回教斋節比往年提早一个月(十一月份) 结束, 这意味着进入2004年元月中东多了一个月与中国争板子. 可想象2004年第一季度将出现的供需紧张情况. 中国忙着岀货 (傢俱產品); 中东忙着追货 (採購中纤板); 纽澳廠将対日本市场更爱因为日本当局核准了最大的中纤板廠商的Super E0的品赁. 总的来说,在这组合的概况之下 所以中纤板市场的供需各有各忙, 2003年的折腾, 2004年将出现一片湛藍的天空 ! |
Friday, July 25, 2008
壮大警力- 就是你(2007-08)

壮大警力-就是你!(2007)
上星期末,壮大警力开跑了!
有些华裔同胞抱着怀疑的态度在看这所谓的“一厢情愿”的运动。
同胞们,不妨让我们看看马青总团为此运动的用心良苦:
华人人口比率为23%,但华人警力只有2.38%,比较印人警力7-8%还逊色- 就是你,有份了解;
社会治安持续败坏,做为国人,华裔不应只靠他族保护我们的家园、家人是说不过去的- 就是你,也有一份的责任;
华人现实看待遇,求存意识高。老黄,您知道皇家警察部队提供最新的薪俸+福利RM1900于普警,RM2700于新进警长-就是你,应得的待遇,也没有籍口推搪了;
人说不同肤色参与警队,得不到公平对待,升职等的传说。。。难道我族华人是这么容易放弃?当年我们老祖宗南来一穷二白都没有放弃任何机会,我们稍为安居乐业就如此自我边沿化?就是你,应该自强不息;
根据邱震华警官,警方将成立一个委员会,协助有意加入警队服务的华裔子弟提出申请-就是你,加强你的申请成功率;
华社领袖,华裔高级警官胡亚桥、廖中箂、周连琼、方振平、尹树基、尤詹惠、江志坚、陈荣维,叶焕璋、蔡宝德以及总警长慕沙,倾巢而出策划、支持、落实、站台全为这次的“壮大警力运动”全国巡回。一共近15场全国各洲将在华人密聚的乡镇等召唤华青加入警队。为了你,这个运动不为华丽而饰,而是为现实而设-就是你,是警队的接班人;
“壮大警力”得到了中文报的协办,以及各大华文媒体包括电视、电台的鼎力报导,大家义不容辞为鼓动意义非凡的族群事业之一-就是你,也可为族群出一份力;
与八大华青、青团运、青运、宗乡亲、佛青、基督青、青创会、大专青、文华青等的非政治团体联办跨越某种意识型态,广招更多的华青对入警队的重要性。就是你,集思广益,把讯息更广乏的传开去;
华裔已在政、经、文、教大放异彩。风采来得不易,也是华族同胞坚韧不拔的特性在这领域中飞舞。就是你,也应有一样拥有不屈不饶的华族特性在警队领域大放异彩,不轻易言败!
就是你,“壮大警力”不要再迟疑,我们鼓励充满理想的华青在另一个50年为一个少数但精悍的族群继续游走 在2057年在政、经、文、教、警、军领域。
符策勤Foo Seck Chyn Date : 20/8/07 华人2057年政治宏愿! 国阵刚举办了于马六甲的回顾建国国庆五十周年纪念。巫统、马华、印度国大党穿上了白衣白裤参与庆典代表着当年三大民族以同等的地位一起争取了独立显然也体现了当年的建国宪法精神。 甫结束的马华马青全国常年代表大会是以“回到建国之本,维护宪法精神”做为主题与主轴治党治族方针!而且,在台上的马青中央领袖在总团长激昂的演词中,每人手中还举了国家宪法一书,把大会推上最高潮,也令台下的中央代表们大振人心。 “回到建国之本,维护宪法精神“-让我们回顾50年前所谓的建国之“本”。当年英殖民所赋予的独立条件是三大民族一起独立,享受同等权益。当时的人口是巫族有46.6%(4.2百万);华人41.9%(3.7百万);印人及其他人11.5%(1百万)。1957年的人口种族比率是几乎相等或非巫族的综合人口是53%,也就是说种族人口比率近平衡的。所以我们回顾1957年的情况,非巫族或华人的确拥有“建国之本”,而且也有能力与实力“维护宪法”。那是1957年的事。 到了1965年,新加坡被驱逐马来西亚以后,华人的人口骤降10%近一百万人口,这意味着华人的人口比率于1965年也是国家独立8年以后,变成了30%。于是1970年代初,也出现了新经济政策。它体现了人口比率谈判实力的削弱的其中一个因素。 好了,到了2007年,也是建国的50年以后,大马人口是2千七百万,巫人61.58%、华人23.35%、印人6.98%和其他8%。华人人口的绛幅为近7%。 50年的建国之路,风风雨雨,新经济政策,华教课题,茅草行动与近来友族领袖越演越烈的种族论等的课题已反映了马来西亚国的治国情实况与理念。 大马华人日益对我国的政治环境感到厌倦、迷惑、沮丧等的复杂心情可容易了解。50年的建国回顾,让我们的思绪开始波动。。。。 这50年是如此这般,那么再一个50年是什么一个情况?大马还可以和谐、和平?大马的下一代是否还可住下去等的问号开始浮现。 为什么马青直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是谁惹怒了他? 1957年华人人口比率42%;1965年30%;2007年23%;2057年呢?简单的数学应该可以这样算: 2057年就再少一个10%吧!因为华人人口少生育,巫族多生育加上莫名的外籍人士易入籍大马人,在50年以后种族比率大数字拉开,也就是于2057年华人人口比率将为10%! 现在印度人已是7%的人口比率,他们的状况怎样?经济情况糟透,贫穷线居高、社会问题、舍弃印度教育等活生生现在我们眼前。 如果华人也是处于10%的少数民族的地位,那我们哪来“建国之本”呢?现在23%的人口比率,人家已在不断的挑拨、挑战华族的权益。 所以马青举起宪法是没错的,至少让别人放缓咄咄逼人的脚步,也让大家再熟读我们三大民族所赋予的权益,让我们更理直气壮。 在大马华人人口与国家总人口的比率日渐势弱的现实下,除了宪法与政治的保障与斗争,华基政党应该计划一个更长远的策略方针来捍卫我族的权益,生存与竞争实力。国家有2020先进国宏愿,大马华人应该也有“华人2057年政治宏愿“之概念。此概念将以政、经为主轴实力,再以华人教育与宏大的国际观与行动贯彻整个理念。 (1) “全族政治” - 一人一党之细胞组织醒党。 华人应有迫切的政治醒党, 培养一人一党之细胞组织。华团能协助落实。新加坡有”全民服役”的国策,做为一个 弹丸小国,明知自己人口少,唯有要求全民自强;台湾也有”全民政治”等的方式大大可提高国民的士气,竞争实力的意识形态。哪怕再大的国家,如有歪念都得考虑清楚这小国的潜在顽抗能力。做为10%的人口,华族只好贯彻每个人对政治的醒觉与重要,到时在朝在野的华基政党拥有更多的热血族群做到里应外合的力量捍卫华族的权益。 (2) ”在商言政“的魔力 华人企业应以其影响力落实“两化”政策,也就是“催化”与“强化”华商大、中、小型企业的非凡实力。在全球化的扩张下,华商应顺势以“内强外扩”的思维与行动与新兴经济体做更多,更密切的互动与策略性联盟来加强族群的长远实力与对内的谈判实力。朔造华人的杰出表现”在商言政“的魔力与魅力。 人虽少,但强悍的族群,让他族有所尊敬、尊重而且畏惧的地方。华族的人口成长的式微将削弱“以多谈判“的模式。将来是以“以强进取“的模式斗争。 有了政、经之本,就有维护宪法与建国之本。所以华族是时候拟出一个更长远而且永续经营的宏愿让大家继续生活与生存在这个马国。 “以政续争, 以商立强!“ |
符策勤Foo Seck Chyn Date : 12/8/07 《大马华人再一个50年的将来政治筹码是什么?》 在大马华人人口与国家总人口的比率日渐势弱的现实下,除了宪法与政治的保障与斗争,族群的经济基础实力是华族长期巩固地位的另一个谈判筹码之一。 华人企业应以其影响力落实“两化”政策,也就是“催化”与“强化”华商大、中、小型企业的非凡实力。在全球化的扩张下,华商应顺势以“内强外扩”的思维与行动与崛起如金砖四国等的新兴经济体做更多,更密切的互动与策略性联盟 来加强族群的长远实力与对内的谈判实力。 检讨与综观国家独立50年的风雨路与近来巫统领袖们所发表的言论,这已反映历来与将来一些主导国家的领袖的狭隘思维与治国理念。 华基政党有责任捍卫华族基本权益。除了宪法赋予的权利与持续的政治斗争,华族必须塑造其他有利的长期斗争与谈判条件。更何况华族的另一大隐忧就是人口成长的式微将削弱“以多谈判“的模式。将来是以“以强进取“的模式斗争。华基政党应以它们的影响与网络组织鼓励与强化华商的实力,也敦促本国商业组织更积极的组办各项国际性商业交流与参与国家甫宣布的各种概念性经济特区的经政如伊斯甘达特区、北马经济走廊等。 在全球化下,除了做一般的政治、文化、教育国际交流外,华基政党应继续跨出国门,拟定策略协助华商企业拓市,融资如与华商组织携手接触国际金融公司替华商寻找“钱路“(因国内面对融资问题),如中东国家与印度庞大的市场与融资资源是我们华商应积极寻找合作的对象。结合大马国际管理人材,国际观与行动,有了政治机构的后盾与国际人脉网络的支配与开拓,华商将可”腾云驾雾“发展国内外更广大的商业根基。 就如我们华族先贤因当年中国混乱无法生存,前辈们都往外寻找栖身之所。当然,现今是文明科技时代,华族不至于悲观得“置身移外“,而是利用我们的人脉网络,科技发达整合”里应外合“的方式加强族群于国内的地位。同时, 在不缺人材的国度下,华商大可在国际间散发光芒。 犹太人、荷兰人、瑞士人是典型的楷模。他们也是属于人口弱势群体,但他们的经商、市场学不是泛泛之辈,而是一群主导着世界的经济脉搏的“弱势“群体。美国最大经济体也是以犹太人为主导。荷兰人为欧洲市场与物流的设计师与执行者。瑞士人的中小型企业的杰出表现已印证了”在商言政“的魔力与魅力。 再说,中国的崛起,是绝对对海外华人与华商的支撑点。而且综观东南亚的华族经济体,也给予大马华商更向西进取的道理。西亚的大势发展,大马华商不应“坐视不理“,应更积极的向西方取经。除了比较平凡的中国之旅,嗅觉灵敏的华商更应向不同的商机开拓。 我们当然不鼓励政经挂钩,而是华基政党应以另种方式加强族群的多面实力。除了在内部协商保卫权益,不要忘了增强自身的能力。试想一天,华人只占有1-3%的人口率,我们还能谈什么?就如目前我们印裔同胞5%的人口率与其脆弱的经济地位,有何等进取的实力?幸好还有宪法所赋予的权益如语言、文化的保障;还有托我们华族的福加起来近30% 的人口比率,他们勉强保留了应有的权益。 将来看似遥远,又是于眼前。就看看印族5%又少又小的人口比率与经济地位,他们渐失去了对自己母语与文化的执着。当他们为生存温饱时,哪来这么多精力谈母语、谈文化?而且,低水平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少犯罪分子。 笔者不是人口专家,试想想当华族若干年后,我们处于5%的比率时就不难想象。当华人拥有一千万人口时,马来人就应有二亿人口。现在马来人有一千八百万人口,如果人口成长为20%,他们只需要再一个50年不难拉开比率。只要一代的人口,华族低的生育率将带来一个弱势人口。 所以华人应多面发展本身将来的地位。看看华商这几年的叫屈,不由得我们应整顿思维,来向国际寻求我族的福耻! |
308 Politic Tsunami & 2057 How Chinese Vote
《大选华人应该怎么投票》 2007年 大马时下青年日益对我国的政治环境似感到厌倦、沮丧、迷惑等的复杂心情可容易了解。近来友族政党,政要的各种言论,贪污不解的案件,罪案不成立接二连三的案件已使本来已漠不关心政治、国家大事的华族国民有很好的理由、藉口来推搪关心政治、参加政治的理由。 所以一句话政治是肮脏的,国家一场乌烟瘴气,大家有如泄气的气球,怎么再打都跳不起来。 做为华基最大的政党有责任重振士气,为民打气。国民有种莫明的惆怅是否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这个国家还容纳得了华人吗?为什么搞到这个地步?为什么人说马华当家不当权?真的是如此,真的是穷途末路。在来届的大选,我这神圣的一票是不是应该顺这次的反风也投给反对党所谓钟摆论。 很多人心里要教训国阵,因为友党语无伦次,设计阴谋,教训国阵因为使到马华当家不当权的窘境。 所以马华应有策略应对目前危机重重的大选局面、是时候重温社会契约,让大家重新认识我国当年华族所赋予的权利。马青有责任做个巡回讲座有关国家社会契约的精神真谛。让我们华青重新认可自己的地位,再次站起来。 同时还可激起华青参政的意愿、意义。就如老爸立下的遗嘱,其中有个败家仔的老大胡搞,当大家失望与沮丧之际,重新认识遗嘱,重拾自个的权益,这将是一个理直气壮的方式。这也使华基政党在来届大选无形中重拾华族力量。枪口是对外,不是对国阵的华基成员党,而是对真个政治环境的认识。 在来届大选应该是华人选票应认清政治的环境不是华基政党犯错。也不是华人自乱阵脚的时候。而是确保华基政党拥有很多选票,最多代表与执政党里拥有足够,有实力的团队继续留在国阵里继续争取我族的利益。 我们要华人选票认清事实的真相,而不是寻找出气的对象。应该以更理智的判断让华族群体,里应外合为我族继续壮大生存。 |
马中经济大会- 2006 八月



2006年 马中经济大会 于2006年8月22至23日,主办单位马来西亚中小型企业咨询中心与其他17个联办与支持单位主办了“2006年第三届马中经济大会 (MCEC III)“ 旨在引发大马商家的注意力,抓紧中国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经贸发展机会。大会设有一个小组讨论马来西亚和中国的聚效合作,同时也将重点介绍中国西部地区,中国金融服务的重组和它对贸易及投资的影响。 大会也举办了一项半天的马中商贸论坛,让中方商贸代表呈现各区域的贸易及投资机会;马方各州经济发展局及国家工业发展局也为国外参与者呈现本区的合作及投资机会。 大会宗旨也加强马中两国企业家之间的互补及伙伴关系,尤其是中小型工业及中小型企业 此大会已经举办了三届也就是2002年,2004年与2006年。历届大会非常成功,吸引了约2500人踊跃出席。2006年大会由大马副首相纳吉主持开幕。 |
A Different Chinese 左眼右眼看华人- Book Introduction书介
中国人的小有錢心態;
台湾人的反向思考;
香港人的优壓感;
大马人的居安不思危;
新加坡人的怕输;
泰国人的爱国情操;
越南人的含苞待放
台湾人的反向思考;
香港人的优壓感;
大马人的居安不思危;
新加坡人的怕输;
泰国人的爱国情操;
越南人的含苞待放
〝左眼右眼看华人〞
内容簡介 :
~ 本書講述关於居住在不同國度里的华人.
~ 经过上世纪中國人大移民, 世界各角落已有华人的踪迹
~ 海外华人经溶入当地國度,產生特色华人 (不同的特性, 思想, 价值观等等)
~ 中国的经济起飛与全球化的趋式, 海外华人是否能夠踏上这世纪的经济順风車 ?
~ 所謂华人经济圈, 期待中国在其火車頭的角色下怎庅帶領大中华与海外华人塑造民族经济力量
~ 字數 : 十万字
題材特色 :
上半段关於 :
以輕鬆的方式写出来自九國不同的华人特性. 奌出, 揶揄, 講解有关他们的生活习惯, 脾性, 生意手法, 待人接物的態度. 每一个國家有二至三位寫实人物, 道出他们与作者在木板行业里〝交手过〞的点点滴滴. 寫法一針見血道出华人在经过有关当地社会洗礼以後,所展现出〝另類〞华人的特性. 讀者有时觉得抓到痒处享受看别人的事, 有时又觉得好像一面鏡子照着自己.
國家 :中國, 台湾, 香港, 菲律宾, 新加坡, 大马, 泰國, 越南,印尼,
日本.
下半段关於 :
~ 中國人大移民潮的回顧;
~ 現今大中华与海外华人的人口结構与经济势力 ;
~ 全球化的概念与東盟 + 中國的倡议;
~ 世界华人经济圈的意识型態;
~ 海外鄉親, 宗親会在华人经济圈可扮演的角色
这一段主要是喚起华人应该利用世界的民族網络, 趁西方忙着剿恐与全球化的趋式, 建立另一股世界经济主導的力量.
~ 本書講述关於居住在不同國度里的华人.
~ 经过上世纪中國人大移民, 世界各角落已有华人的踪迹
~ 海外华人经溶入当地國度,產生特色华人 (不同的特性, 思想, 价值观等等)
~ 中国的经济起飛与全球化的趋式, 海外华人是否能夠踏上这世纪的经济順风車 ?
~ 所謂华人经济圈, 期待中国在其火車頭的角色下怎庅帶領大中华与海外华人塑造民族经济力量
~ 字數 : 十万字
題材特色 :
上半段关於 :
以輕鬆的方式写出来自九國不同的华人特性. 奌出, 揶揄, 講解有关他们的生活习惯, 脾性, 生意手法, 待人接物的態度. 每一个國家有二至三位寫实人物, 道出他们与作者在木板行业里〝交手过〞的点点滴滴. 寫法一針見血道出华人在经过有关当地社会洗礼以後,所展现出〝另類〞华人的特性. 讀者有时觉得抓到痒处享受看别人的事, 有时又觉得好像一面鏡子照着自己.
國家 :中國, 台湾, 香港, 菲律宾, 新加坡, 大马, 泰國, 越南,印尼,
日本.
下半段关於 :
~ 中國人大移民潮的回顧;
~ 現今大中华与海外华人的人口结構与经济势力 ;
~ 全球化的概念与東盟 + 中國的倡议;
~ 世界华人经济圈的意识型態;
~ 海外鄉親, 宗親会在华人经济圈可扮演的角色
这一段主要是喚起华人应该利用世界的民族網络, 趁西方忙着剿恐与全球化的趋式, 建立另一股世界经济主導的力量.
Introduction Forwords by : YB Dr. Wee Ka Siong, Mr. Lee Teck Meng As far as the contents and practicality, this book has undoubtedly captured the curiosity of the Chinese readers’ attention. Of course, the credit should be given to the innovative book name literally with the meaning of “ Watch Chinese With Left And Right Eye”. Now, I am pleased to explore the world English reader market in general and Malaysia market in particular with this valued literature. All other race readers in the world will be benefited by understanding more about Chines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Feature of the book : To Watch Chinese with “WESET” Approach W = WRITING , E = EAR (HEAR) , S = SEE , E = EAT , T = TRUTH 1. Mainland Chinese - Everything needs to be “big” for promotions 2. Taiwanese - Round the bush and reverse thinking style 3. Hong Konger - Superior pressure syndrome 4. Malaysian - Do not think of danger in times of peace 5. Singaporean – Fear to lose “Kiasu” 6. Filipino - ………… 7. Vietnamese - ………… 8. Thai - ………… 9. Indonesian - …………… Brief Synopsis : Table of Contents :- FOREWORD PREFACE CHAPTER 1 CHINESE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China, Taiwan, Hong Kong, Malaysia, Singapore, Philippine, Vietnam, Thailand, Indonesia, Japan (Role Model ?) CHAPTER 2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FROM VARIOUS COUNTRIE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e concept of WESET CHAPTER 3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ECONOMY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3.1 The Brief History of Overseas Chinese 3.2 The Conditions of Chinese Economy in Various Countries CHAPTER 4 CHINESE IN THE ECONOMIC CYCLE 4.1 The concept of Globalization & SEA + 1 4.2 Scattered Seeds and Chinese Economic Circle 4.3 The Survey of Overseas Chinese Organization 4.4 World Social Gathering & Reality CONCLUSION AFTER THOUGHTS This book is written based on writer’s self experience in 15 years exposur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1. Title : > 2. Number of Words : 200,000 words 3. Market Need : With the emergence of China and its important economic impact to the world, more people like to learn about not only the mainland Chinese in term of the country, people, culture, business behaviour and etc.., foreign readers like to learn about other Chinese from other countries as well. There is a need for some kind of reading material to equip international businessmen, social workers, students and travellers to enhance their learning perspective about the target learning country ie. Greater Chinese and world Chinese community. The publication will provide readers to understand how different Chinese think, perceive, act and react, eating culture and etc.. In the market, so far, I have not read or encountered any publication like this in sharing “self and live experiences” about the world Chinese community. I believe there is a big gap of needs to be filled in the current avail literature. 4. Market Information : Primary Market :- 1. International Sales and Marketing personnel; 2. International buyers and sourcing personnel; 3. Corporate decision makers taking role in acquisition, merging; 4. Expatriate to Far East workplace; Secondary Market :- Business School Undergraduate;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 Travelers About Author : a. Name = Fu Ce Qin, Mr. b. Age = 40 Years Old ( when English Version was published in 2007) |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