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17, 2009

Radio IFM 17.12.09

馬青策略研究局主任符策勤(左起)、本報記者李俊安及電台主持人丁秀蘭、何佳文和徐曉芬,在舒適的愛FM直播室里與聽眾空中交流如何解決氣候災害,也能感受到地球受盡溫室氣體排放的侵害。

講題:環保與經濟共存?
主講嘉賓:符策勤(馬青總團策略研究局主任)
報導記者:李俊安(東方日報專題組),17.12.2009
電台主持人:丁秀蘭、徐曉芬、何佳文
東方議題上電台:救氣候歧見深 救地球勿絕望

日前,路透社發佈了數張北極熊吃幼熊的獨家照片,揭示了氣候暖化的嚴重性,同時也以另類方式為舉行12天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揭開序幕。
可惜的是,普羅大眾目之為震撼人心的照片,似乎未打進各國環境部長和領導人的心坎。在即將步入尾聲的峰會中,來自192國的領袖和代表,卻在談判減排溫室氣體的目標制定上,出現嚴重的分歧,甚至深陷在互相指責當中。

本期「愛談天下事.開講東方議題」邀請了馬青總團策略研究局主任符策勤,與本報專題記者、愛FM主持人一起探討氣候峰會中的爭議,以及是否環保就無法與經濟利益和諧共存?
是否會有一天,人類將再也看不見彩虹?

面對全球暖化的威脅,被喻為「拯救地球的最後一次機會」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聚集各國領袖討論簽署繼1997年京都議定書之後的減排溫室氣體協議。
但正如愛FM節目主持人徐曉芬所言,參與此次峰會的各國領袖,卻在減排目標與資金援助的問題上爭論不休。當中,各國已分為壁壘鮮明的兩派陣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談及此事,馬青總團策略研究局主任符策勤將歷史追溯回在此之前的京都議定書。「在美國沒簽署的京都議定書,由於發達國家過去在邁向先進國之路時,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議定書單方面
要求發達國家負起減排責任。」

中國工業經濟迅速增長
但隨著時空的轉變,一些發展中國家「畢業生」如中國,也已在工業、經濟上迅速增長。因此發達國家如今認為,這些國家也應該對世界碳排放量大肆增加而負起責任。
「從峰會第一天開始,發達國家甚至草擬了自己的方案,以圖將中國、印度納入負責人行列。但中國與印度卻不這麼認為。這樣一來,爭執自然就出現了。」
節目主持人丁秀蘭一語道破:「許多國家可能會想,如果他們放緩經濟腳步,就會被其它國家迎頭趕上。比如中國現在已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很難叫他們為了顧及環保,而放緩經濟。」
符策勤回應,地球如此糟糕情況下,各個國家都亟需做出選擇。「以美國為例,由於他們會進入追求舒適生活的時代,因此會要求旅行、大房子、大車,因此製造了大量溫室氣體。若中國亦是
如此,地球勢必難以負荷『另一個美國』。」
另一節目主持人何佳文表示,從中國方面「減排決心不變,但不會為了減排而犧牲經濟增長」的論調來看,似乎讓人覺得經濟與環保是對立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對此,熟悉經濟學的符策勤則不以為然。「環保不見得就會如人人所說的增加產品成本,影響經濟。環保有多方位的考量,其中包括需要量產的時候就要量產。」
他援引1930年經濟學家提倡的工業化解釋,如今世界大批量的生產,雖然符合市場經濟模式,但
同時製造了污染環境的源頭。
「其實所謂市場經濟,即是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創造價值、創造產品。可是在同一時候,也創出了一些不必要的慾望。因此人類的消費除了在一些日常所需外,更有一些是在滿足自身虛榮心。」
他話鋒一轉,如今經濟不景,各國對自掏腰包環保,確實是有所保留。尤其人民在從經濟高峰時墜下,心理自然還未平伏。
「但經過一段時間沉澱後,人們將瞭解,其實人類並不需如此多的物質享受,也無需生產許多產品。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就會開始真正對環保做出努力。」
據符策勤所認為,環保與經濟依然可以攜手而行,重點在於,人們是否願意為了保護地球,而捨棄奢侈的慾望?

算到中國頭上 發達國卸責?
日前,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於慶泰在北京表示,中國「減排決心不變」,但不會為了削減溫室氣體排放而犧牲經濟增長。看似「矛盾」的論調,並未讓人瞭解中國的實際立場。
對此,馬青總團策略研究局主任符策勤說,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上,發達國家強調「按照能力原則減排溫室氣體」。在此原則下,發達國家認為中國如今已有足夠能力,因此必須要承擔責任。
「反觀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卻秉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說明當時是認為發達國家應該單方面負起減排重任。然而2007年的數據卻顯示,發達國家不但沒有減排,反而增加了約20%至30%的碳排放量。」
符策勤笑言,如此一來,中國自然會有所不滿:「你們在第一階段沒做好本分,如今卻將賬單算在我的頭上!」
在氣候峰會上,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堅持「雙軌制」,即氣候變遷談判同時在兩個「軌道」進行,即一方面保持不涉及美國的京都議定書,再加一份包括美國在內的192個「哥本哈根公約」締約國的新決議書。
由此可見,對於中國的立場,正如符策勤所說,即堅持維護京都議定書,而非以新的哥本哈根協議,來否定和完全取代京都議定書。
在雙方立場不一的情況下,氣候峰會就出現各持己見的僵局。但愛FM節目主持人丁秀蘭就指出,在這情況下,各國實不應互相指責。無論發達或發展中國家,都應共同負起拯救地球的責任。

人口作指標 減排最實際

數以萬計示威者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街頭,要求各國領袖採取有力措施應付氣候變暖。
馬青總團策略研究局主任符策勤坦言,在外人看來,那些出席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的各國領袖,都相當短視。其實身處萬人之上的領袖們,又怎麼會不知環保有助於人類達到長遠共存。然而,短期利益對他們來說依然很重要。
因此,要推動減排溫室氣體計劃,除了以示威向各國領袖施壓,符策勤建議可以進行人口研究來減少碳排放量。這又如何會有幫助呢?
「國家人口若大量增長,就會創造大量需求,直接導致環境的污染。因此,政府應根據人口的多少,提供基本需求,而並非為了滿足人類過分膨脹的慾望,而生產大量不必要的物品。」
原來,通過進行人口研究,政府可得知人民真正需要多少物品。如果許多為了滿足虛榮心的物品得以減少生產,就能直接減少許多碳排放量了。
「若認真研究發達國家的人口趨勢,可發現如:美國、歐洲等的人民已在老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新生代的需求,就不需要刻意地創造、生產更多物品。」
事實上,「人口是應對氣候變化重要因素」的論調,也出現在這次氣候峰會上。正如中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趙白鴿所說,中國在過去30年里因「一胎化」政策,而少生了4億人口。以此推算,每年減少了約18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由此可見,各國政府應開始重視人口研究的重要性,這的確有助於緩和全球暖化問題。
環保經濟並存 靠全人類智慧
對於環保是否真能與經濟「結伴而行」,許多聽眾不表樂觀。聽眾潘先生來電發表見解時就說:「環保與經濟真的很難並存。若一個國家大力落實環保,就得在產品生產方面提高成本,以讓產品符合環保標準。」

他質疑,如果中國為了環保提高產品成本,作為買方的發達國家是否願意共同承擔這些成本開銷呢?結果就是,發達國家會轉向比較落後的國家如越南購買貨物。如此一來,相關國家的經濟就會受到挫折了。
另一位也是潘姓的聽眾,撥電到節目中表示擔憂:「我相信沒有任何國家包括大馬,願意為了環保,而放慢經濟增長的步伐。唯一能期望的,就是最大經濟體國家能扮演『火車頭』的角色,領導世界進行減排等環保措施。」
對此,馬青總團策略研究局主任符策勤回應,這就如已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所說的,先讓部分人先富有起來,才能帶動所有人富有。「在環保方面也一樣,先令到部分最有影響力的發達國家和
發展中國家進行環保,才能推動其他國家效仿。」
在一片「哀鴻」中,也有聽眾對環保與經濟的並存,表達了樂觀看法。聽眾榮學就認為,兩者是可以並存的。
「基本上,那全靠人類智慧,而並非國家領袖。為了經濟,領袖們聽不進『環保』二字。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里有個議程,就是一直討論經濟到底會損害多少,這樣,自然也就很難談出任何一致的結果了。」
他強調,最重要的是,全人類應減少消費,以及避免過度依賴天然資源來維持生活

峰會近尾聲 人性見暗淡
電影《2012末日預言》』的畫面中,各國領袖為了對抗世界危機而積極合作,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但在現實中,走向尾聲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里,各國領袖卻在為環保與經濟的衝突爭論不休。
就如聽眾小楊傳送短訊所說,一旦與經濟發展掛鉤時,每個國家領袖都為了各自利益而互相指責,企圖推卸責任。他甚至斷言,除非全世界環境發生大事故,而使得全人類都受重創,否則各國領導依然還是各懷鬼胎。
這就引起了愛FM節目主持人的質疑,各國部長、領袖在峰會上,究竟能否達致最終共識?
對此,馬青總團策略研究局主任符策勤援引諺語道:「萬事起頭難。」
「1997年京都議定書,從2005年真正落實至今,已經歷了4年,但明顯地並無達到預期效果。因此,這次峰會可說是在檢討過去的成績單。」
無論成績是好是壞,符策勤認為,人們仍應保持樂觀,積極進行減排等環保措施。「在這次峰會上,雖有許多歧見,但卻不代表各國領袖達到共識是『不可能的任務』。」
如今,各國領導人也已陸續抵步出席氣候峰會,包括我國首相納吉、中國總理溫家寶。但在只剩一天的情況下,峰會還有可能傳出2好消息嗎?
「縱使沒辦法在這次峰會上達到新的共識,但至少各國領袖已將各自問題拋了出來。這樣,大家就能檢討各自應承擔的責任。」符策勤堅持認為不必太悲觀。
即使峰會最終未能有實際成果,也至少提供了平台讓世界各國做了一次坦盪盪的交流,以為未來環保鋪上道路。

No comments: